10亿元诱惑下的“解百纳”乱象

时间:2010-03-22 20:27 食品商务网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国家工商总局商评委裁定“解百衲”商标归张裕所有,令“解百纳”商标之争不断升级 

   [本报记者 王伶雅 实习记者 郑莹莹  实习生 刘桐 ]    暂停不到2个月,众多葡萄酒企业间围绕“解百纳”商标展开的争夺战再次打响。

        7月16日,中粮酒业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烟台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国内主要葡萄酒生产企业就“解百纳”商标注册事件发布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将“解百纳”这一行业公有资产作为商标为张裕一家企业独占,并表示已经就此起诉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简称“商评委”)。

        1个多月前,商评委刚刚对“解百纳”商标争议案做出裁定:“解百纳”的商标所有权归属张裕。

        事件的背后让人们关注,什么是“解百纳”?是酿造葡萄酒技术,还是品种,或者是品牌?葡萄酒市场上的解百纳标签之多更使消费者如同走进了迷宫。而在各大葡萄酒企业争夺商标所有权的背后,是“解百纳”代表的近10亿元葡萄酒市场。

事件回放

“解百纳”风波再起

        5月26日,商评委对“解百纳”商标争议做出裁定,将“解百纳”作为商标判给了生产葡萄酒的老牌企业——张裕公司。

        6月19日收到裁定书后,长城、王朝、威龙等国内企业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现已正式立案。

        今年7月,张裕突然发函要求各地超市将其他企业的解百纳葡萄酒产品“下架”,并递上一纸律师函宣称自己取得了“解百纳”商标权。突如其来的“盗版”帽子让同行业数百家公司惊诧。他们认为,一直以来公认是原料通用名称的“解百纳”竟成了他人的注册商标。

        7月16日,为了能得到一个圆满的解释,12家葡萄酒企业发布联合声明,要求为“解百纳”正名。

        至此,“解百纳”风波达到高潮,一场生死较量轰然开场。

记者调查

解百纳价格有高有低

        提到“解百纳”,不少消费者会很直然地想到“张裕解百纳干红葡萄酒”。然而,记者走进卖场才发现,原来冠以“解百纳”名称的不只张裕一家,长城、威龙、王朝等许多品牌都有。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标签上冠以“解百纳”名称的葡萄酒不下30种,而且价格参差不齐。

        张裕解百纳干红葡萄酒特选级(盒装)装售价138元、葡萄海岸系列长城99年高级解百纳干红75元、华夏长城系列长城干红葡萄酒解百纳62元;长城干红解百纳17.8元……记者发现,成都某超市里冠以“解百纳”名称的葡萄酒中,贵的要几百块钱,最便宜的只要17.8元,许多品种则集中在30元/瓶—50元/瓶。某超市销售员说:“那种17.8元/瓶的解百纳不是真正的解百纳。真正的解百纳每瓶至少要卖四五十元以上。”

求证

“解百纳”是品牌?是原料?

        事实上,关于“解百纳”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焦点在于“解百纳”到底是代表品牌,还是代表葡萄的品种,或是葡萄酒的品质?

        张裕公司在发给本报记者的声明和相关证明材料中,明确表示“解百纳”是品牌而不是葡萄的“品种”。其中,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的一份《关于酿酒葡萄品种的说明》显示,解百纳不是正式的葡萄品种,“我国葡萄品种近千余个,在已正式公布的葡萄品种名录中,雷司令、霞多丽、长相思都榜上有名,但没有‘解百纳’这个品种。”葡萄品种中也没有解百纳品系。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中公布《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的葡萄品种中外文对照里,也没有“解百纳/CABERNET”的对照翻译。

        长城、王朝等企业则坚持认为“解百纳”代表了葡萄的品系。他们在提供给记者的声明中明确表示,“解百纳”一词是由法文“Cabernet”翻译而来,为“Cabernet”这一酿酒原料的葡萄品系,这个品系包括了CabernetSauvignon(赤霞珠)、CabernetFranc(品丽珠)、CabernetGernischt(蛇龙珠)。而这样的翻译也为各种权威性的字典、教科书所明文记载并认可,包括经公证的张裕公司网站及产品正背标上均明确标称解百纳为三种葡萄品种的统称。因此,各企业都按照国际惯例在“Cabernet”系列产品上标注“解百纳”,以此表明“Cabernet”干红葡萄酒的葡萄成分。

“解百纳”代表红酒品质?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也明确表示,葡萄酒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对葡萄酒质量做了要求,但是葡萄品种很多,在标准中很难把原料全部包含其中,也就是说国家标准中并没有规范原料品种。

        此外,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的葡萄有很多都是进口的国外品种,翻译的名称也没有完全统一和规范。

         国家葡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马佩选则委婉地指出,“解百纳”的争论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声音

小心进口酒乘虚而入


        由于各执一辞,加之司法程序仍需一定过程,短时间解百纳归属显然无法敲定。在此时,传来第三种声音。业内人士指出,本土企业纠缠内战,势必为进口葡萄酒带来发展机遇。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仍呈加速上升之势,约达5400万瓶(每瓶750ml),较2006年增长125%,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份额(按营业额计算)由2006年的6.6%提高至约10%左右。

        “目前在商超的酒类商品中,国产品牌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洋品牌近来动作很大,这样的争吵势必会给其带来乘虚而入的机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日前担忧地表示。

延伸阅读

“解百纳”争夺战历程


        2001年5月,张裕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解百纳”商标注册。

        2002年4月,商标局下发了“解百纳”商标注册证书。

        2002年7月,鉴于长城、王朝、威龙等17家企业向商标局提出商标撤销申请,认为“解百纳”是行业公认的酿造红葡萄酒的原料名称,商标局撤销了“解百纳”商标,并责令张裕公司将“解百纳商标注册证”交回商标局。

        2008年5月26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解百纳”商标归张裕所有。

        2008年7月,长城、王朝、威龙等国内葡萄酒厂商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紧接着,国内12家葡萄酒企业又联名签署宣言,表示“解百纳”是行业公有资源,张裕不应据为己有。 本报综合

编后

        按照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受众有“先入为主”的意识。从这里不难看出,对“解百纳”的争夺其实就是为争夺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品牌形象,加深消费者对“解百纳”的印象。不过,如果国内葡萄酒企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内斗上,只会搅乱消费者的选购神经。所以,早日结束“解百纳”争夺战,共同做大品牌蛋糕,才是国内葡萄酒企业最该做的。(责任编辑 依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