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开敏告诉记者,这些所谓的新型以房养老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试点城市的以房养老模式,由于受传统观念、养老环境及房产产权问题等因素制约,发展受阻。也有人称,国家相关法规不完善,也让不少金融机构不敢推出此类养老金融产品。
试点失败,以房养老陷入困局,但以房养老探索的脚步并没因此停下。
“以房养老”模式的推动者、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前总裁孟晓也表示,这项业务推行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市场,而是保险机构因担心房价下跌风险所产生的犹豫。虽然银行机构一直对这种模式感兴趣,但由于担心评估和经营层面难度较高,均止步于研究层面。
“我从事房产营销行业已经二十多年了,进入大陆市场8年,在新疆从事房产营销5年,我也一直在琢磨一种更好的销售方式。”十方智慧房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承祐是台湾人,5月15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有时候他很不理解一些父母的做法,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为自己养老而将房产抵押或贷出去。
如此看来,在我国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难点,不仅在于社会学者所担忧的养老观念,还有经济学者所分析的、更为复杂的现实操作层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模式很难走向市场化。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第一个和他合作的伙伴。”何承祐说,他们公司目前在喀什投资的200多万平方米的房地产业,希望是“何开敏模式”的初探者。
声音“有这样的好事,当然乐意”
记者在百度网上搜索“以房养老”,找到了51万多条信息,其中,在百度百科上,将“何开敏模式”称为“中国新模式”。
在搜房网上,记者查到了何开敏于2007年11月开辟的博客。在这个博客上,只有一篇博文,署名为“最完善的以房养老模式在中国诞生!”
博文里,何开敏谈到了自己的以房养老模式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还发送了自己的著作权证书照片。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这篇博文的访客达到了858万余人,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刷新。大部分博友表示充满期待,并询问什么时候可以施行;博友“板凳”留言,如果“何开敏模式”推行,真是养老后顾无忧,充满期待。
“何开敏模式”是否具有其可行性?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民、银行有关负责人。
“不可能吧,买了房子,还能返还房款,而且房子产权还不变。如果有这样的好事,当然乐意。”5月15日,在记者乘坐的出租车上,驾驶员小王提出质疑。
小王的怀疑并不奇怪,和大多数市民一样,他们都会想到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但当记者打了个比方说,如果你将10万元存入银行,从来不取,采取滚雪球的方式,20年后,这笔钱会成多少钱时,小王开始半信半疑,但小王表示,自己没有闲钱存入银行,但买房子的钱,不是闲钱,是必须花的钱。
在乌鲁木齐市青年路商业银行,记者随机咨询了该银行的一位经理。当记者称,如果有一千万的资金以理财方式存入银行,20年后,将会产生多大的费用时,这位经理表示,目前尚且没有存20年的计算方式。但从10年存取5年放贷来说,即使一万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且底盘基数越大,收益越大。比如一万元,第一年按5.25%的利率,第二年的基数就是一万元加上利率得益;第三年的基数,是第二年的基数加当年的利率得益,以此类推。
在何开敏的一大堆资料里,记者看到了一组由台湾精算师计算的“蛋糕”数据,这个按1000万底盘制作的“大蛋糕”,分割成100份10万的“小蛋糕”,历经20年,早已滚成了一个个“大大蛋糕”。在第21年里,记者看到原来10万的原始数据已经滚成了61万,如果当年返还5万,按照利率滚动数据,当年的基数仍然还有62万;在第40年,记者看到除了已经全部返还的100万,仍然还有盈余。
“我现在做的,其实就是为2030年后的养老问题做准备,说起来,就是储备未来资金。”何开敏说,能真正地让老百姓感受到以房养老的宗旨,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对话
“以房养老”新在哪里?
记者(下称“记”):谈谈你的“以房养老”新模式?
何开敏(下称“何”):主要适用于城市人群。买房人以新按揭方式购买房产,在取得产权和使用价值的同时,在不增加房款的前提下,二十年后按购房款比例逐年返还购房人的支出,直至返还当初100%的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