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联邦制药内蒙乌梁素海排污 塞外明珠变尿盆(2)

时间:2012-06-05 09:04 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了乌梁素海的水环境承载力。据当地环保部门测算,2008年污染负荷入湖量分别是总氮2292.65吨、总磷247.36吨,而乌梁素海水环境承载力只有总氮722.3吨、总磷40.9吨。

巴彦淖尔市河套水务集团公布的另一组数据更为直观:每年进入乌梁素海的水大概是3.5亿到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就有2亿立方米,而乌梁素海的总库容只有3.2亿立方米。

根据巴彦淖尔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至2010年的监测资料,乌梁素海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氨氮超标率为30.3%;底泥污染严重,总氮、总磷和重金属超标,西大滩与东大滩底泥污染最重;鱼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淡水渔业基地功能逐渐丧失。

发展与环保的巨大反差

实际上,乌梁素海已经变成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污染物存储池。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里的污水还在不停地通过入河河道排入黄河。

据本报记者了解,2004年6月25日,内蒙古河套灌区总排干沟管理局因水位超过警戒线要退水,将积存于乌梁素海下游总排干沟内约100万立方米的造纸等污水集中下泄排入黄河,瞬间造成“6·26”黄河水污染事件。

两天后的6月28日10时,处在下游的包头市供水总公司关闭了黄河水源总厂的取水口,直至2004年7月3日19时45分,包头市黄河水源总厂才恢复取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0多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环保部门在事后查明,此次水污染事件对黄河400多公里河段造成了14天的严重污染,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5天的断水,让包头市蒙受经济损失约1.3亿元,给200多万包头市民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则无法估算。

这也是建国以来黄河遭遇的最大一次污染事故,污染源附近的黄河水域80%野生鱼类死亡。

而眼下,乌梁素海的污染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6·26”黄河水污染事件有可能再次爆发。

“如果乌梁素海失去生物吸收、过滤功能,整个河套地区的排水及废水将直接进入黄河,对小北干流、三门峡库区、小浪底库区乃至整个黄河下游的水资源安全将造成威胁。”巴彦淖尔市委书记何永林说。

那么,为什么向乌梁素海排污的这些城市和工厂不设立污水处理设施,让污水达标排放呢?记者在实地采访时发现,尽管当地各级政府有这样的想法和迫切愿望,但眼下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乌梁素海在当地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入湖污染负荷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说。

据《关于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的咨询评估报告》介绍,造成乌梁素海水环境污染、富营养化和沼泽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农业排水含化肥量大之外,工业污染是重要原因。

该报告称,一方面,巴彦淖尔市“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粗放型用水模式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消耗量大、排污水平高”。

另一方面,在工业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编制上述评估报告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指出,巴彦淖尔市“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尚在发展过程中,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技术设备成套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综合治理策略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长期延续性”。

本报记者了解到,即便是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也不理想。30日上午,记者在巴彦淖尔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看到,大量泛黄的废水正在往几十米外的渠道中排放,渠道里的水又黑又臭。

正在100多米远的农田里种植西红柿的晨光村村民周飞告诉本报记者,自打2002年污水处理厂投产后,周边的空气就臭得不行。到了前年,地下水也因为有臭味不能喝了。

巴彦淖尔市政府去年1月25日出台的《关于促进全市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实施意见》也承认,“各地污水处理厂存在着设备利用率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污水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效益发挥。

而这些“不足”,与巴彦淖尔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巨大反差。

巴彦淖尔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仅“十一五”期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由2005年的176户发展到266户,中型企业由18户发展到41户,大型企业发展为2户。

与此同时,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41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786亿元,增长4.6倍;工业增加值从52.9亿元增加到258.9亿元,增长3.9倍;利税总额从17.2亿元到61.5亿元,增长2.6倍。巴彦淖尔矿产资源丰富,从2002年到2009年,短短7年间,该市矿业总产值就由2.9亿元增加到56.01亿元,增长了19倍。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