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区排位中,巴彦淖尔市2004年排在第9位,2008年上升到第7位;从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看,2004年为第10位,到2008年上升到第6位。
但由于上马的多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巴彦淖尔市的生态环境也在迅速变坏。该市统计局能源科公布的一份资料称,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高耗能行业投资快速增长,节能降耗压力增大。2011年该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0.4%、84.7%和76.6%,这些项目投产后,将对节能降耗形成巨大压力。
据《关于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的咨询评估报告》介绍,目前巴彦淖尔市农产品加工、矿山与冶金、化学工业和电力等“四大支柱”产业都属于污染较严重的产业,污染源按行业贡献值分别为制造业78%,采矿业17%,电力、燃气及水的产生和供应占5%。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低端发展、单位产值排污量大、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发展规划忽视环境承载力
在巴彦淖尔采访期间,本报记者曾根据当地人提供的线索,寻找主要的污染源。据知情人透露,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下称“联邦制药”)对当地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是当地最大的工业污染源之一。
30日上午,本报记者赶到联邦制药厂区附近的八一乡丰收村,在距离厂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能闻到浓烈的酸臭味。今年65岁的村民王贵义曾经当过村会计,他告诉本报记者,原来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但后来,“过来了许多重型污染厂,把这里的环境都搞坏了”。
王贵义的家就在联邦制药的厂房外面,仅隔一条小路。他说:“任何时候都可能有臭味过来,让人喘不上气。家里的门窗都不敢开。”王贵义还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这样的信息,由于周边大企业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居民不仅喝不上水,就是抽上来了,水也有味不能喝。
30日下午,在八一乡农丰村公路边,大量黑色的渣子被倾倒在农田中,方圆足足有数平方公里,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是联邦制药倒在这里的废渣。
“一刮西风,村里就臭得不行。臭味都是从德源肥业和联邦制药传出来的。”正在田里种葵花的60岁村民张排恩告诉记者,许多村民都反映庄稼产量受到影响,眼睛也容易变得模糊,看不清东西。据他说,这两家企业从来没有给过村民一分钱补偿。
本报记者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关于下达2009年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的决定》(临政发[2009]6号)文件中看到,“决定对临河地区重点企业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进行限期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联邦制药、巴山淀粉厂两家企业在保障污水设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要汲取全国同行业先进经验,认真开展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有效解决恶臭气体污染扰民问题”。
据巴彦淖尔市环保局介绍,联邦制药2007年投运以来,由于相关环保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生产工艺废气及污水处理站排放的恶臭气味影响了城区及周边的大气环境,群众反应比较强烈。为此,临河区政府和市、区两级环保部门曾先后三次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
时至今日,这些“决定”看起来并未收到多少成效。
“‘十二五’开局之后,各地都在为振兴本地经济描绘宏伟蓝图,巴彦淖尔市也编制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旅游、采掘等项目,但在规划编制前,都应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这是环保法的要求。”环保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说,环评不是限制区域的经济发展,而是要根据评价区域内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来科学合理地确定主导产业、生产力布局和经济规模,使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相适应。
牟广丰说:“现在一些地方在发展规划中往往是跃跃欲试想进一步加强开发范围和力度,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养护。”
“巴彦淖尔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排名是中游,势必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乌梁素海的污染治理无疑要增加难度。”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吴晓松认为,地方政府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要找到结合点,更要找到切入点。如果结合点找不到、切入点把握不准的话,发展难以加快,保护也更加困难。
巴彦淖尔遇到的问题,也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