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又近“3·15”。在国人把目光一齐聚向打假、维权的时候,一些善于以假乱真的“洋品牌”或许已经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 它们拥有外文名字,它们的身世如同无法破译的密码,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高贵的身价。 一件“洋皮具”,售价可达上千元;一件“洋衬衣”,售价也可近千元。 “洋品牌”,在北京的各大百货商场、专柜四处可见。有的虽然是国内生产,但牌子是莫名其妙的外文,似乎仍然暗示着自己不凡的品位与地位。 这些“洋品牌”都是真的吗?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国际品牌? 连日来,记者连续访问市场知名度较高的“洋品牌”,试图让雾里看花的读者能看得明白。 “来自加拿大”的宝姿,实际上是一个由国人重新打造的外国品牌 事实之真假难辨 国际名牌被假货冲击假作真时真亦假 很多产品产自国内 法国品牌皮尔·卡丹是最早打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服装名牌之一,但它在中国却长期遭受“仿冒”之苦。直到今天,人们对在大商场售卖的皮尔·卡丹产品仍心存疑虑。 在位于王府井的北京百货大楼一楼皮具专区前,“Pierre Cardin”标志的皮尔·卡丹专柜格外惹人注意,一个款式简单的女包售价为一千多元。 营业员介绍说:“品牌是皮尔·卡丹,但这些皮具是福建生产的,如果要买到真正国外生产的皮尔·卡丹,一千多元哪儿买得下来?纯进口的皮尔·卡丹皮具一个小钱包就要两三千元。” 营业员还说:“这里所有皮具均为纯牛皮制成,虽然是国内生产的,但都是皮尔·卡丹品牌,皮料都是选用优质皮料从国外进口。” 在北京西单极富盛名的中友百货商场,同样在一家“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女装专柜,展示着一排排高档女士成衣,每件成衣售价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记者发现,专柜虽然标称皮尔·卡丹品牌,但产地却是“北京”,销售公司为“北京东方绮丽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假冒冲击真伪难辨 在寻找法国皮尔·卡丹公司中国代表处的过程中,用百度搜索“皮尔·卡丹”,可以发现一个自称为“法国皮尔卡丹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网站。 记者按照网页显示的联系方式,同“法国皮尔卡丹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韦小姐介绍,“法国皮尔卡丹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法国皮尔·卡丹的中国总代理商,其注册商标为“Rpinaika”。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Pierre Cardin”只是“皮尔·卡丹”这个词的英文写法,但并不是法国皮尔·卡丹的商标。” 对此,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施小姐说:“中友百货和北京百货大楼的皮尔·卡丹皮具专柜和皮尔·卡丹女装专柜确实是皮尔·卡丹品牌的商品,而法国皮尔卡丹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则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另外,新华社《环球》杂志记者在法国巴黎咨询了一些法国服装界人士。据了解,皮尔·卡丹在全球的品牌用的就是自己的名字PierreCardin,而那家所谓“法国皮尔卡丹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说的商标Rpinaika倒是没有听说过。在皮尔·卡丹的官方网http://www.pierrecardin.com上只字未提“Rpinaika”这个商标。 皮尔·卡丹很无奈 据了解,皮尔·卡丹本人曾在2000年访问中国,在一个服装博览会上亲眼看到意大利皮尔·卡丹(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的广告。目睹这个和自己全然无关的冒牌产品,皮尔·卡丹在愤怒之余曾向香港高级法院提出诉讼,最终胜出。 但仿冒行为并未就此止步。2002年,浙江省查出嘉兴某企业非法标注生产的“法国皮尔·卡丹国际有限公司”服装上万件。 今天,各种各样的皮尔·卡丹产品依然在各类正规大型商场出售,售价不菲。而“法国皮尔·卡丹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则用“Rpinaika”的商标及“防伪标签”的方式,试图与真正的皮尔·卡丹相混淆,令真品皮尔·卡丹陷入尴尬境地。 事实之有影无踪 莫名其妙“洋品牌”国外地址难查实 在北京百货大楼,迪艾薇(Deluxe And Vincl)作为高档女士成衣品牌占有一席之地,其英文缩写为:“D&V”,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国际大名牌“D&G”。 在迪艾薇女装专柜,一件简单的女士衬衣标价1200多元,营业员介绍说,迪艾薇是加拿大品牌,产地在北京。其服装标牌上写着迪艾薇品牌女装的加拿大地址“加拿大B.C 省温哥华市13街204—975#”;北京公司:“迪艾薇服饰公司”,坐落在“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北京代表处地址:“海淀区圆明园北路树村街甲101号”。 拨通服装标牌上显示的迪艾薇服饰公司联络电话,一位程先生明确表示:“迪艾薇是加拿大品牌,在北京中友、百货大楼、双安、燕莎等大型百货商场均有销售。”但对于其加拿大方面的具体问题,程先生说因为他不是迪艾薇的品牌负责人,所以无法回答。 新华社《环球》杂志驻渥太华记者对迪艾薇在加拿大的地址进行了查询。在 加拿大政府网站和工业部网站上,均没有发现“D&V”品牌。 温哥华的地图和黄页显示,温哥华市13街有204号,但没有975号。事实上,975则是13街所在街道的电话号码的开头数字。 记者随即再次致电迪艾薇服饰公司,接听电话的小姐回答说负责迪艾薇品牌的人出差了,所以不能回答记者的问题,随后迅速挂断了电话。 事实之内外有别 内地畅销“洋品牌”原是国人重新打造 宝姿(PORTS1961)在国内也是很多人都认同的国外时尚品牌,它在中国的连锁专柜有近300个,经常在各类时尚媒体中以“来自加拿大”的身份出现,频频赞助各种大型时尚活动,是著名的高端国际品牌之一,甚至还在香港上市。它的起源就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创立时间是1961年。 尽管宝姿品牌做得非常不错,但质疑声一直存在。因为大部分去过欧美的人均没有在国外见过宝姿品牌,外国人也很少听说这一品牌。在渥太华,《环球》杂志记者没有发现宝姿品牌服装非常流行。宝姿的官方网站介绍,该品牌创立于1961年,后在纽约、洛杉矶等地均开了分店,此后又进军西欧。 然而《环球》杂志记者在加拿大的网站上查到一些不同的内容。首先,宝姿在上世纪60年代成立于多伦多,此后发展迅速,曾在北美小有名气。上世纪80年代,该品牌陷入困境,后被一个香港家族购买,然后进行了品牌重塑,重点在中国大陆发展,结果大获成功。尽管宝姿确实在纽约等地开有分店,但总的来说在欧美知者甚少。 新华社《环球》杂志记者搜遍加拿大网站,唯一对宝姿的介绍是现在PORTS1961在多伦多的新店,其建筑设计非常独特,因此还得了一个奖,但只字未提它的服装如何。这与在中国大陆所有中文时尚杂志对它赞不绝口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如此看来,宝姿是一个被中国人“重做”的外国品牌。但很多消费者把宝姿买回家以为拥有了如同夏奈尔一样的国际名牌。 事实之错综复杂 各类“洋品牌”堂而皇之进商场凸现监管难题 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施小姐表示,现在很多公司都在香港注册一个含有皮尔·卡丹名称的公司,然后授权给大陆一些厂家生产,以期堂而皇之地打着皮尔·卡丹名号在内地销售。 “这种情况我能给你找出一堆来,去年,我们在香港进行清查,查出了150多家打着各种各样皮尔·卡丹名号的公司。另外,还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商标的时候故意注册成和皮尔·卡丹类似的商标,比方说多几个字母之类的,但在销售的时候就把多出的那部分做得很小,让消费者一看就很容易和皮尔·卡丹相混淆。”这位工作人员说。 进商场“非常简单” 施小姐告诉记者,目前在一些小型商场,或者服装批发市场,随处可见打着皮尔·卡丹商标的衣服。 “我们曾经联合工商部门在一家市场抄出了价值上百万的货品,其中绝大部分是注册在香港的公司授权大陆厂家制造的仿冒皮尔·卡丹产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非常头疼。” 施小姐不无忧虑地说:“有些假洋品牌,现在已经开始有了进军大型百货商场的势头。这是因为一些公司在香港注册后,再授权给大陆公司制造生产,而进商场一般要求提供的营业执照、品牌授权证明等,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全部拿得出来,乍一看是很正规的,所以说进军商场实际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只能依赖于商场对品牌的把握甄别,但如果商场自身没有认真甄别或跟工商部门仔细核实,就很容易让一些外国注册内地产的所谓洋品牌甚至假洋品牌流入商场。” 进商场跟代理公司核查 北京市百货大楼市场部的陈先生说:“各品牌进入商场时,我们都要核查对方的工商营业执照、质检报告,对方也要出示他的代理资格证等文件。尤其对质检报告我们会严格把关,确保不会出现伪劣产品,产品品质不会对人体有害。” 但陈先生也提到,对于有些公司在国外注册,授权国内生产这方面,他们很难控制。“我们一般都是和对方的代理公司进行接触,一般代理公司都会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严格负责,我们首先要确保产品质量。在核查进店资格时,只要对方公司的各项资质均合法就可以了。” 境外注册难管理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司综合处的工作人员说:“在注册商标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商标审查准则》进行审查,对于同一类别已先注册的商标,有一定规避原则,不允许同类别商标再进行注册,商标审查员会进行甄别判断。” 他同时提到:“因为商标审查员是独立工作,对一些商标的审查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性。”对于中国企业是否可以为产品注册英文商标,这位工作人员给予了肯定地回答。 对于一些公司在境外注册公司的问题,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司综合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有人在大陆注册含有国际名牌商标的公司名称,一般我们会进行甄别,但如果他们到香港注册,由于香港是司法独立,那我们就管不了了。” “崇洋”心理仍然存在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王前虎说:“现在很多商品穿上外国衣服,售价就可以飙升好几倍,这其实也跟很多消费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有关,这就令一些商家抓住消费者这个心理当做商机来利用。有些消费者信奉‘贵的就一定好’,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购买洋品牌的时候,还是更要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货比三家,而不是盲目崇拜品牌。现在有些国际品牌确实经过了市场的考验,但也有很多所谓洋品牌是炒作出来的,这样对于整个市场和消费者都非常不公平,导致很多消费者花了不值得花的钱。” 企业理应维护社会利益 王前虎主任说,目前很多被仿冒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对于自身的品牌保护都非常积极,他们保护自身品牌,打击假洋品牌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对消费者知情权的维护,这也是一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做法。所有企业都应该有对于维护这种社会公共利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应该是企业的义务。 审查环节出现“软肋” 北京雄志律师事务所主任熊烈锁说:“避免品牌炒作其实还是重在审查,很多洋品牌授权给国内厂家生产销售时应该在国内重新注册在中国地区使用的商标。另外,对于那种在境外注册实际却丝毫没有在国外注册地进行生产销售乃至办公的公司,在通过品牌授权给国内商家的时候,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在其进行国内商标使用注册的时候对其资质进行查验,如要求取得国外品牌中国制造销售许可的公司提供境外公司在当地的注册证明等文件,核查使用该品牌的境外公司是否是皮包公司,是否为国内厂商炒作注册,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境内厂家注册境外商标的炒作现象。我认为这个工作只要工商部门愿意做,是可以做得到的。” 本网整理编辑: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