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油、大豆油的名字从汇丰银行“借”,啤酒的品牌从青岛啤酒“偷”……“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浙江省工商局对外公布2006年十大商标侵权案例。这些案例中不仅有浙江省内企业的侵权行为,还有部分外地企业仿冒浙江企业的情况;与此同时,工商人员在执法中发现,一些侵权企业把浙江当成销售假冒商品的一个重要市场。 小企业“傍名牌”现象仍很突出 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去年全省工商机关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8403起,案值2.2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在“2006年十大案例”中,浙江小企业“傍名牌”现象仍很突出。 从2001年11月初开始,温州龙湾汇丰粮油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就在自己分装、销售的软包菜油、大豆油上,标注“汇丰、QS质量认证标志”等字样。但该公司使用“汇丰”二字作为商标,并未征得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许可。为此,温州市工商部门认定其行为侵犯了商标专用权。至此,该公司已经销售菜油、大豆油价值172万元。 从2005年3月份开始,义乌市绿邦服饰有限公司擅自在其生产的衬衫包装盒上标注“老爷车”的商标。截至案发,共生产了侵权衬衫1.1万件,售价每件10.5元,非法经营额共12万元。 外地企业仿冒浙江品牌 同时,工商部门也发现一些外地企业仿冒浙江的品牌。 从2006年3月26日开始,上海市某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温岭市环力电器有限公司的许可,就擅自使用与该公司的注册商标“HL”类似的商标,并使用其生产的水泵配件。经工商部门查处,该上海公司共生产各种型号的水泵配件4000多只。 “除了各种工业配件,浙江的太阳镜、皮鞋、羊毛衫也都在全国出现了不少的假冒。”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浙江的块状经济非常突出,如五金、皮鞋、眼镜、服装,不少品牌在国内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外地不法企业开始瞄准浙江的企业了。 外省侵权商品进入浙江 在部分不法企业生产假冒商品的同时,外省的一些假冒商品也瞄准了浙江市场。 在宁波,工商部门发现了2409箱青岛啤酒的“双胞胎”。据了解,“青岛啤酒”、“TSINGTAO”的商标权利人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但在宁波余姚,工商部门却发现了2409箱由另外一个公司生产的“双胞胎”啤酒。去年,余姚市百佳食品贸易有限公司从山东青岛世纪山泉啤酒有限公司买进了2409箱啤酒。这些啤酒和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岛啤酒”包装相近似,且在瓶体上标有“青岛啤酒”及“TSINGTAO”。为此,余姚工商分局认定当事人侵犯了青岛啤酒公司的商标专用权。而在义乌,工商人员也查获了1.9万台假冒的“Panasonic”电话机。 据调查,这些假冒商品都来自外省。浙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对外地假冒商品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浙江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该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年,工商部门还将继续建立“知名品牌联络网”,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沟通和联络,通过定期沟通,深化工商与企业的联手打假工作。 浙江省2006年商标侵权十大案例 ●上虞医药用品厂未经商标注册人强生公司的许可,擅自委托印制含有“OK手指图形”的创贴包装纸盒46万只。 ●奉化法奴西服厂在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生产销售标有“纯羊毛”商标的西服885套,经营额14万元。 ●温州龙湾汇丰粮油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擅自在自己分装、销售的软包菜油、大豆油上,标注“汇丰”等字样。 ●义乌市绿邦服饰有限公司生产假冒“老爷车”服装1.1万件。 ●上海市某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傍浙江“HL”商标水泵配件4000多只。 ●义乌工商人员查获1.9万台假冒“Panasonic”电话机。 ●瑞安市长征动力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生产了类似“KAMA”商标的汽车配件8398只。 ●温州阿尔凡贸易有限公司、温州三顶皮件有限公司生产假冒“YSL”的皮带7.1万条。 ●宁波奔轮汽车轴承有限公司生产假冒“KG”汽配件16.9万只。 ●宁波工商部门查获2409箱假冒青岛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