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第1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国妇女报社、国际癌病康复协会、吉林省振国健康事业公益基金会、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彩丝带爱心传递志愿者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优秀彩丝带志愿者身着制式志愿者服装,个个神采奕奕,人人满面春风。他们在战胜癌症后,甘当一名传递爱心的志愿者,用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5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大会。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近年癌症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构成的24%,截止目前,我国每死亡5人,几近有1人死于癌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藉早诊而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命。卫生部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中提出:80%以上的癌症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所致,早期癌症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只要高度重视,措施得当,癌症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预防和减轻的。
现代医学的靶向药物治疗引领着未来治疗癌症的趋势,是人们战胜癌症的一种努力,而王振国以他艰辛的努力,也成为攻克癌症科技队伍中出色的一员。
从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算起,王振国从事抗癌药物研究和临床工作近40年,他是从长白山走出的抗癌专家。凭着朴素的救治癌症患者的思想,坚忍不拔,苦斗前行,勇敢地担起抗击癌魔的“大课题”。
从事抗癌药物研究的艰辛与喜悦,眼泪与鲜花,挫折与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渴望挽救癌症患者生命的“医者仁心”。王振国从底层做起,不断接受新事物,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癌症治疗的手段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把细胞治疗、心理治疗、接力治疗、康复文化等融为一体。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癌症治疗的方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手术、放疗、化疗治疗肿瘤的局限性和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努力探索、研究在这三大“常规武器”基础上,创造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造福人类。
渴望与追求
2005年“全国肿瘤防治‘千百万’工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王振国获2006“公益中国”十大公益人物;
2009年4月中央电视台走进振国康复医院大型公益活动,260名抗癌爱心大使感谢救命恩人王振国。
他是长白山脚下一名普通的医生,仅仅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他产生了向癌魔挑战的念头,并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许诺。直至后来他才知道,这许诺是那样沉重,那样艰辛…….。
除了长白山这座巨大的绿色宝库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有的只是经济的拮据、条件简陋、资料的匮乏、世人的冷眼以及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然而,每当他的耳边响起那个被癌魔夺去慈母的女孩哀怨的呼喊;每当他收到一封封为救助亲友而哭诉的信件;每当他亲眼看见一个个患者被癌魔所击倒;每当人们从四面八方向他涌来,企盼他能解除他们的痛苦时,他都深受激励,提醒自己不能动摇,不能退缩,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地跋涉。
1989年12月7日,当他登上布鲁塞尔国际领奖台,全场响起一片“振国,中国”的欢呼声时,他心里明白,在十八年的征途上,鲜花与眼泪一样多,成功与失败的负荷一样重。
每当看到被他救治的患者一天天地康复活下来的时候,他感到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体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尽可能无忧无虑地延伸,这是人们最基本、最美好、也是最艰巨的渴望与追求。“抗击癌魔是全人类的事业,我的成果理应归属于全人类,但我的根基在长白山,在中国,在这片生我养我给予我智慧和勇气,也曾让我为之流过血洒过汗的土地上。我愿把全部挚诚、心血和智慧回报给这片土地,奉献给全人类。”
一个小女孩的哭救声
中国,吉林省通化市,一座因长白山中药而驰名的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城。这是他的故乡。记得刚当医生时的一个偶然契机,他产生了向癌魔挑战的念头,并许下人生的第一个承诺。
那是1972年10月,刚刚从通化卫校毕业的他被派到通化县六道沟医院实习。有一天,他刚刚走进病房,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扑通”一声跪在脚下,小手紧紧地搂住他的大腿:“大夫,救救我妈妈吧!救救我妈妈!求求你了!”他怔住了。他反应过来后,赶紧跑到药房,问药房主任有没有什么药能救活这个孩子的母亲。可是,所有的医生都告诉他,现在还没有什么药能治疗这孩子母亲的病,她得的是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