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国产服装,只要贴上洋商标,即使进入大商场的经营费巨大,但最后产生的利润仍然远比普通国产品牌要高出很多。
贴牌欺诈危害企业品牌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副所长李祖明告诉记者,我国政府是鼓励企业到海外商标注册,为的是提高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也给予民族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一种恰当的保护。但现实的尴尬却是“走出去,是为了卖回来”。商家只告诉消费者,“这是国外品牌”,而至于到底是原料是国外的,还是加工在国外则一概不论。空壳洋品牌利用国人不知情的特点进行宣传,是误导和欺诈消费者行为。
著名律师邱宝昌认为,商家必须对商标的真实情况向消费者进行公示,“你就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制造的,在中国设计的,只不过你的商标是在国外注册的,像这种情况应该要真实地、主动地、积极地告诉消费者,要主动地、积极地告诉消费者。”
空壳产品走俏大商场利用了多数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中国品牌管理研究中心的王汉武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品牌的研究,他认为,空壳洋品牌的出现恰恰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自身品牌认识的缺陷。“用空壳洋产品去赚钱,是一种投机行为,眼光很短浅,在被消费者发现是欺诈后,很快就会被市场摒弃掉。”王汉武认为,中国很多知名企业并没有改变出身,但仍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其原因不在于商标的属性,关键是在企业产品质量上,因此中国品牌的发展还是要靠练内功,搞创新来抓住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