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一家知名地板企业负责人何贻信正为远在德国的一桩专利诉讼费尽心思。就在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地板展上,他的展位遭遇了竞争对手发起的“临时禁止令”而不得不撤展。
对于这个已经耗资几百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世界上50多个国家都申请了国际专利,并在2005年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中率先于美国国际贸易法庭胜诉“337调查”的企业来说,今年仍旧在德国市场上遭遇美国竞争对手发起的攻击,让负责人何贻信深深体会到中国企业将知识产权布局海外的“吃力感”。
尽管如此,企业仍意识到核心专利在海外布局的不可或缺。记者在12日至16日于广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专利周上了解到,不少企业正在努力向海外输出知识产权。
“作为具有很大产业价值的核心专利,一定要坚强地‘走出去’在海外申请注册,哪怕企业必须做好准备经历国际上尤其是欧美知识产权领域的诉讼考验。”他指着企业自主研发的地板核心专利技术“一拍即合”锁扣技术说。
在第三届中国专利周的开幕式上,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吴岳静代表中国北京、上海、重庆、深圳、东莞等42个城市宣读了倡议书,倡议各大城市“帮助企业有效进行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确有必要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尤其是在企业需要重点发展业务的国家,申请知识产权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性做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说。
记者翻开中国去年6月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近五年的目标之一是:“本国申请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列,对外专利申请大幅度增加。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业内专家也建议中国企业应当尽早进行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的谋划,以更多地保护拥有自主产权企业的利益。
但是,来自海外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申请专利的数量仍然太少。“中国有一些企业在欧洲申请了专利保护,从而有利于保护他们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更多的中国企业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总务与对外关系司欧共体技术援助项目处处长若瑟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若瑟透露,根据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的数据,从1996年4月至2008年8月,694977件商标通过欧洲内部市场协调局注册,其中,中国内地申请人注册了2626件,占的比例仅为0.37%。而同期美国申请的专利占了21%,德国占了17%,日本占了3%。
“中国企业的申请和注册相比中国的经济规模,确实太少了。”他说。
马维野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申请专利的量并不大,这和海外申请的“门槛”有关。他说:“中国企业在海外申请专利的量的确不多,重要的瓶颈是钱的问题。PCT申请在海外的费用很高。不少大企业都难以承担。”
不仅仅是积极到海外申请专利保护,在经历多次知识产权诉讼风暴后,中国企业负责人也渐渐认识到海外“游戏规则”的规律。
“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还必须考虑自己的专利是否侵权,是否无效等问题。”何贻信说,“我们是在别人的地盘上,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不得不认识到各种风险。”
在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时,海外专家同样提醒中国企业注意策略和方法。日前于深圳召开的“中美欧知识产权研讨会”上,德国专家赖纳指出,在欧洲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理,并非只有通过昂贵、耗时的诉讼程序来解决。紧急情况下,权利人经常根据各国民法规定,利用海关扣押措施和诉前禁令手段,尽可能地制止侵权行为。
赖纳建议,中国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包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对竞争对手产品做是否侵权的检索分析,在收到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警告信后考虑提交“保护令状”等。肖思思 王茜
(责任编辑:未予)